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:首页 > 相关知识
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
    水稻吸收的养分,一部分来自土壤,另一部分来自肥料。施肥的目的,就是补充土壤“库”中的养分,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,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。合理施肥对水稻高产、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都十分重要。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,提倡稻草还田,维持和改良土壤肥力。
水稻“三控”施肥技术是以控肥、控苗、控病虫(简称“三控”)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安全施肥新技术,现为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。该技术大幅减少前期施氮量,适当增加中、后期施氮量,一般节省氮肥20%,增产5%~10%,病虫害和倒伏明显减轻。下面简要介绍其操作方法。
1. 氮肥总用量的确定
    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(即不施氮的产量)确定氮肥总用量,以纯N计。以地力产量为基础,每增产100公斤稻谷施纯氮5公斤左右。即:
氮肥总用量(公斤/亩)=[目标产量(公斤/亩)-地力产量(公斤/亩)]×5÷100。
例如:地力产量300为公斤/亩,目标产量为500公斤/亩,则氮肥总用量为(500-300)×5÷100=10(公斤)。
    目标产量根据品种、土壤、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水平确定,一般按当地高产纪录的80%~90%计算,或者按农户前三年平均产量加10%~15%计算。地力产量可通过田间试验确定,也可通过调查估计。在测定地力产量时,无肥区中NPK肥都不施,无氮区中除不施氮肥外,其它肥料正常施用,同样,无磷区和无钾区除分别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外,其它肥料正常施用。成熟期分别实收稻谷产量,即为相应的地力产量(图1-5)。
2. 不同时期施氮量的确定
在氮肥总用量确定后,即可按照基肥占40%~50%、分蘖肥占20%左右、穗肥占20%~30%、粒肥占5%~10%的比例,确定不同时期的施氮量。追肥前再根据叶色适当调整施用量,叶色深则适当少施,叶色浅则适当多施。生育期短或分蘖力弱的品种,其基肥施用量要适当增加。
分蘖肥的施用时间,一般在移栽到穗分化始期之间的中间点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,早稻一般在插秧后15~17天左右,晚稻一般在插秧后12~15天左右。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,或者栽插密度偏稀、基本苗达不到要求的,应在插秧后5~7天增施尿素3~5公斤。
穗肥在幼穗分化初期或拔节初期施用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,早稻一般为插秧后35~40天,晚稻一般为插秧后30~35天,叶龄余数为2.5左右。
3. 磷钾肥的施用
磷钾肥的施用量也是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确定。在地力产量的基础上,每增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(以P2O5计)2~3公斤,增施钾肥(以K2O计)4~5公斤。在缺乏地力产量资料的情况下,也可按N:P2O5:K2O=1:0.2~0.4:0.8~1的比例确定磷钾肥施用量。例如,若施氮量为10公斤/亩,则磷肥施用量(以P2O5计)为2~4公斤/亩,钾肥施用量(以K2O计)为8~10公斤/亩。有稻草还田的,钾肥可适当减少。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,钾肥的一半作基肥或分蘖肥施用,另一半作穗肥施用。
农家肥要计入肥料总量。前茬种植马铃薯、蔬菜等作物的,要考虑前作施肥的后效,酌情减少施肥量。
4. 水分管理
    插秧后保持3~5厘米的浅水层,促进早回青、早分蘖,当全田茎蘖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的80%左右时(早稻插秧后25天左右,晚稻插秧后20天左右)开始晒田。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式,灌一次2~3厘米的浅水,让其自然落干后,过3天左右再上浅水,如此循环。除非无效分蘖过多,叶色太浓,否则不要重晒田。倒二叶抽出期停止晒田,此后保持水层至抽穗。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,养根保叶,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,不要断水过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