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:首页 > 相关知识
水稻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
(一)产量构成因素
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、每穗粒数、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,这四个因素称为产量构成因素,即:
产量(公斤/亩)=有效穗数(万/亩)×每穗粒数×结实率(%)×千粒重(克)÷100。
例如:某块稻田每亩有效穗数为22万,每穗粒数为120粒,结实率为80%,千粒重为25克,则其产量为22×120×80%×25÷100=528(公斤/亩)。
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、相互补偿的复杂关系。一般而言,穗数增加,则每穗粒数减少,穗子变小;每穗粒数增加,则结实率和千粒重往往下降。栽培管理的目标,就是要协调好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,使它们的乘积达到最大,实现高产。
(二)产量形成过程及其调控时期
水稻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过程,也是水稻各器官的建成过程,它们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在不同时期形成的。
1.穗数 主要是在分蘖期形成的,一般在最高分蘖期后的7~10天就决定了。分蘖盛期前后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对穗数的影响最大。有效穗由主茎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。主茎穗由栽插的基本苗发育而来,而分蘖穗由移栽后产生的分蘖发育而来。要增加有效穗数,就要在插足基本苗的基础上,促进分蘖早生快发,并提高分蘖成穗率。
2.每穗粒数 是分化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之差。分化颖花数在枝梗和颖花分化期决定,在此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,可增加分化颖花数。败育颖花主要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发生,此期创造良好环境,可防止败育。在生产上,一般在幼穗分化初期施肥,以增加分化颖花数,称为促花肥;而在孕穗期施肥,则可减少颖花退化,称为保花肥。促花肥和保花肥统称为穗肥,都可起到增加每穗粒数、培育大穗的作用。
3.结实率 是指每穗饱满谷粒数占每穗粒数的比例,通常用百分比表示。在抽穗后,部分颖花未完成受精过程,子房未膨大,成为空粒;还有一部分颖花虽受精结实,子房膨大,但中途发育停止,最终未能成为饱满谷粒,称为秕粒。空粒和秕粒统称为空秕粒。要提高产量,就要尽量减少空秕粒,提高结实率。影响结实率最大的时期有三个,一是颖花分化期,二是减数分裂期,三是从出穗到胚乳增长的盛期。控制合理的总颖花量,促进茎鞘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运,提高抽穗后的光合生产能力,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。
4.千粒重 主要由品种的遗传因素决定,在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异最小,相对稳定。千粒重的大小由谷壳的容积和胚乳的发育两个因素决定。谷壳体积是在抽穗前形成的,影响颖花数的因素也同样影响谷壳的大小。在颖壳急剧伸长的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到减数分裂期追施氮肥,可明显增加颖壳长度。施用粒肥,提高抽穗后光合能力,减少呼吸消耗,促进茎鞘物质向籽粒转运,都可提高千粒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