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:首页 > 相关知识
常见水稻虫害及其防治
1. 稻纵卷叶螟
   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典型的迁飞性害虫,也是对水稻为害最大的主要害虫之一。成虫有弱趋光性、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。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其发生。
防治方法: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,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。必须掌握虫情、苗情和天气特点,抓紧幼虫在进入3龄以前(即叶尖初卷)施药。每亩用25%杀虫双水剂200~250毫升,或90%巴丹100克,或90%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克,或40%毒死蜱乳油150~200毫升,或1%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0~100毫升,或20%氯虫苯甲酰胺(康宽)10克,加水50~60公斤喷雾。可兼治三化螟。当虫量较大或世代重叠严重,一次尚不能有效控制其为害时,过5~7天再用药一次。施药时间以早、晚为好,如遇阴雨天必须在雨停后抓紧用药。
2. 三化螟
    以幼虫在稻桩中滞育越冬。成虫有强烈趋光性,喜欢在生长嫩绿的稻田产卵,幼虫有转株为害的特性。冬春季干旱少雨容易大发生。
防治方法:(1)冬闲田通过翻耕灌水淹没稻桩,消灭越冬幼虫和蛹。(2)药剂防治。在卵孵盛期后至幼虫造成枯心或白穗之前用药。若卵孵盛期与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相遇,必须用药。每亩用杀虫单粉剂100~150克,或48%乐斯本50~60毫升,或40%乙酰甲胺乳油100毫升,对水40公斤喷雾。用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~5厘米,药后保水5~7天以上。
3. 稻飞虱
   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、白背飞虱,是迁飞性害虫,成、若虫刺吸水稻汁液,引起黄叶或枯死,引起“虱烧”、“穿顶”。水稻受害后严重减产,甚至颗粒无收。白背飞虱主要在水稻生育前期为害;褐稻虱在水稻生育后期为害,引起的损失最大。在防治上,前期防治白背飞虱,也可防止其传播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流传,水稻生育后期以防治褐飞虱为主,保证水稻结实稳产。
防治方法:(1)选用抗虫品种;(2)控制氮肥用量,降低田间湿度,防止后期贪青;(3)药剂防治。防治适期为成虫迁入期和低龄若虫盛期。当田间百丛虫量达到1,000~1,500头,且以低龄若虫为主时,每亩用25%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~100克、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或25%噻虫嗪水分散剂4~8克,加水40~50公斤喷雾。由于褐稻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高,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不能用于防治褐稻虱,只能用于防治白背飞虱,每亩用量20克。
4. 福寿螺
    福寿螺,又称大瓶螺、苹果螺、金宝螺,是一种水生螺类,喜食植物,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,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种。福寿螺作为一种食物在20世纪80 年代被引入亚洲的许多国家,包括中国的台湾和广东、菲律宾、越南和泰国。由于该螺食味不佳,加上盲目引进和管理不善,导致该螺进入田间、池塘和河沟中,成为我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危害水稻和水生蔬菜的恶性水生动物。
福寿螺除危害水稻外,还危害水生蔬菜、茨实、慈菇,每年4~6 月、8~10月是产卵和卵孵高峰期,也是成螺和高龄幼螺集中危害的盛期。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为早晚稻插秧后到露晒田前,主要是咬断秧苗及有效分蘖,造成少苗缺株,须多次补苗。当水稻露晒田后,田间螺量逐渐减少,危害减轻。
    福寿螺以幼螺或成螺在稻丛基部或稻田土表下2~3厘米深处越冬,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、河道中越冬。近距离主要随水流传播。
防治方法:(1)可在福寿螺发生区的田块、沟渠养鸭子,平时见螺及卵块随时消灭,特别是在春秋两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摘卵捡螺。(2)药剂防治。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~3头时,要在成螺产卵前用药。每亩用6%四聚乙醛颗粒剂200~700克或50%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溶性粉剂80克,拌细砂5~10公斤撒施,施药后保持3~4厘米水层3~5天。